2016年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召开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其中关于光伏的设想“(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1000万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万千瓦以上,光热发电500万千瓦。”,第一次正式明确未来分布式光伏在太阳能发电产业中的主流和支柱地位。而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止至2015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只有606万千瓦。对比新规划,很容易推断出2015年后的5年内,分布式光伏拥有超过5394万千瓦的装机潜力,每年超过1000万千瓦的爆发式递增幅度。
相较于“规划”,政策侧的推进就激进得多了。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发改委内部先后流出过2份《关于调整新能源标杆电价的征求意见函》,无论最后会选用哪套方案,有一点毋庸置疑,“新能源标杆上网电价退坡机制”总将成为事实。电价下调;弃光限电短时间内无法根除;第六批补贴距离到位尚有不少路要走,同时有数据显示截止至今年上半年补贴资金缺口达到550亿元以上,到年底这个数字还将继续扩大……未来地面电站将遭遇更大危机,而在消纳方面拥有天然优势的分布式光伏将获得更多地政策性倾斜。
如此,在越来越多的人感叹“分布式的春天真的来了”的同时,更多的人其实在思考“分布式光伏的路究竟要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