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芯片产业已发展到第三代,但硅基芯片仍是主流,广泛应用于CPU、GPU、NPU等领域。然而,随着制程逼近2纳米,硅基芯片面临漏极诱导势垒降低、迁移率下降等物理极限问题。因此,科学界正积极寻找替代材料,如碳基、光电、量子芯片及二维半导体等。
二维半导体因其仅有一层原子厚度,被视为潜在解决方案。2017年,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研发出拥有115个晶体管的二维半导体芯片。近日,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杂志发表成果,基于二硫化钼(MoS₂)制造出全球首颗拥有5900个晶体管的32位RISC-V架构二维芯片“无极(WUJI)”,实现了最大规模的二维逻辑验证,且为可实际应用的系统级芯片,适用于物联网、边缘计算、AI推理等场景。
研发过程中,复旦团队借助AI技术优化工艺参数和全流程算法,攻克了极高难度的制造挑战。这一成果不仅突破了二维芯片技术瓶颈,还为中国芯片产业自主可控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面对外部打压,二维芯片技术有望成为中国芯片产业的重要破局点,摆脱对国外架构和IP专利的依赖。未来,期待复旦团队推动该技术产业化,助力中国芯片产业自主发展。
文章来源: PCIM电力元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
2025PCIM Asia Shanghai — 上海国际电力元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览会暨研讨会将于2025年9月24日至9月2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上海电子展门票领取及更多资讯,详情请点击:2025PCIM Asia Shanghai — 上海国际电力元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览会暨研讨会
扫码实名预约,领取入场证!
凡本网注明“来源: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络本网站,联系方式:020-38217916;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