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最新款电动车在短短半小时内完成80%电量补充时,当激光雷达以毫秒级速度扫描周围环境确保行车安全时,当车载娱乐系统流畅运行而不耗分毫额外电力时——这些体验背后,一种名为氮化镓(GaN)的半导体材料正悄然重塑汽车电子系统的边界。从实验室的微光到驱动未来出行的核心力量,氮化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入汽车行业的快车道。
一、从冷门材料到产业新星:氮化镓的崛起之路
氮化镓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萌芽期(1969 - 1997年)
1969年,日本科学家Maruska等人采用氢化物气相沉积技术(HVPE),在蓝宝石衬底表面沉积出了较大面积的氮化镓薄膜。然而,由于晶体缺陷密度高且缺乏p型掺杂技术,其初期应用受到极大限制。1986年,赤崎勇和天野浩利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研制出了高质量氮化镓薄膜,并发现通过电子辐照或热处理可激活Mg掺杂的p型GaN,这一突破为GaN基LED奠定了基础。1992年,中村修二因优化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MOCVD),以双异质结构代替PN结,成功研制出高效率GaN蓝光LED。
(二)启动期(1998 - 2012年)
1998年,日亚化学加速白光LED(蓝光 + 荧光粉)的商业化进程,占据了全球GaN基LED 80%以上的市场份额。2000年,Cree(美国,Wolfspeed前身)推出基于SiC衬底的GaN LED,主打高功率照明市场。2004年,首款GaN射频功率放大器(PA)商业化,主要用于基站和卫星通信。2008年,氮化镓金属氧化物半导场效晶体(MOSFET)得到推广。2009年,EPC公司推出第一款商用增强型氮化镓(eGaN)晶体管。2010年,日本住友、日立等公司实现氮化镓衬底材料尺寸突破及进一步产品化。
(三)高速发展期(2013年至今)
2013年,中国科技部发布863计划,将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列为战略发展产业。2014年,中国厂商(如三安光电)崛起,全球LED芯片价格年均下降30%,日亚化学市场份额跌至40%。2018年后,GaN快充技术爆发,OPPO、小米等消费电子厂商推出65W以上小型化充电器,颠覆传统硅基方案。2019年,华为、诺基亚采用GaN PA,推动毫米波5G基站部署。2021年,中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碳化硅、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中国本土企业海威华芯建立6英寸氮化镓半导体晶圆生产线,英诺赛科建立8英寸硅基氮化镓晶圆量产线,推动成本降低和规模化生产。2023年,GaN器件被用于新能源车载充电器(OBC)、DC - DC转换器,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加速布局。
二、竞合时代:氮化镓 vs 碳化硅,谁主沉浮?
在高压高功率的汽车电子世界,GaN并非孤军奋战,它与传统Si、宽禁带半导体的碳化硅(SiC)形成竞合格局。
核心结论:
非替代,乃互补: GaN与SiC是宽禁带技术中的“双子星”,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
电压分水岭: <650V应用(尤其高频领域),GaN优势显著;>900V高压大功率(主驱逆变器),SiC地位稳固;650-900V区间竞争激烈。
高频是GaN王牌: GaN的极高开关频率是其最大杀手锏,能实现极致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对空间敏感的汽车应用至关重要。
成本趋势: GaN在6-8英寸硅基衬底上生长,成本下降潜力巨大;SiC衬底成本仍是主要瓶颈。
三、驱动未来:氮化镓在汽车行业的深度应用
氮化镓(GaN)器件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始于2010年代末期,但大规模布局加速集中在2020年后,尤其是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在2021 - 2023年期间逐步推进技术验证和量产导入。预测2025年GaN在OBC和DC - DC转换器的渗透率将达30%,市场规模超10亿美元,氮化镓凭借其高频、高效、小型化优势,正在多个关键汽车系统中大放异彩。
(一)车载充电器(OBC):革命性突破的主战场
痛点解决: 传统硅基OBC体积大、重量重、效率提升遇瓶颈。
GaN价值: 利用MHz级开关频率,可大幅减小变压器和滤波器体积重量。效率轻松突破95%,甚至达97%+(如部分厂商11kW方案),显著减少充电损耗和发热。功率密度提升2-3倍,释放宝贵车内空间。支持双向充放电(V2X),GaN的高频双向拓扑更易实现。
现状与趋势: GaN已成为中高端电动车OBC升级的首选方案。主流功率覆盖3.3kW至22kW,并向更高功率、全集成化(含数字控制、驱动、保护的单芯片/模块)发展。
(二)DC - DC转换器(48V/12V):轻量化与效率提升
应用场景: 将高压电池电压(400V/800V)转换为48V(驱动空压机、电子涡轮等)或12V(为传统低压系统供电)。
GaN价值: 高频特性同样带来显著的小型化和轻量化优势。提升转换效率,尤其在部分负载条件下优势更明显,降低系统能耗和散热需求。
趋势: 随着48V轻混系统普及和800V高压平台兴起,GaN在DC-DC中的应用加速渗透,尤其在高功率密度要求的区域控制架构中。
(三)激光雷达(LiDAR):赋能“看得清”的关键推手
核心需求: 需要短时(纳秒级)内产生高峰值功率电流脉冲,驱动激光二极管发光。
GaN价值: 超高开关速度使其成为产生极短、极陡峭电流脉冲的理想选择。提升激光发射功率和精度,直接增强LiDAR探测距离和分辨率。简化驱动电路设计,提升系统可靠性。
现状: GaN已成为高性能、长距离激光雷达驱动电路的事实标准。
(四)车载无线充电
未来车内设备:(手机、平板)甚至电动车本身的地面无线充电,高频GaN是提升效率和功率的关键。
(五)车载USB应用
其他应用领域(潜力巨大):
车载信息娱乐/音响系统: GaN功放提供更高保真音质、更高效率(减少发热和能耗),尤其高端音响系统。
LED车灯驱动: 实现更精准、高效的调光控制,提升灯具寿命和设计灵活性。
辅助电源: 为ECU、传感器等提供高效、小型化的电源转换。
四、群雄逐鹿:氮化镓汽车领域的头部力量解析
汽车GaN市场已汇聚了传统巨头、功率IC专家和新兴势力:
(一)国际巨头
英飞凌(Infineon):传统功率半导体霸主,通过收购GaN Systems(全球车规GaN领导者之一)获得领先技术和丰富车规产品组合(如650V CoolGaN™)。拥有强大的汽车客户关系和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尤其在OBC领域份额领先。
德州仪器(TI):深耕集成电源IC,其车规级GaN FET产品(如LMG352x)集成驱动和保护,简化设计。凭借深厚的汽车电子经验、强大的制造和供应链,在中高功率OBC和DC - DC市场快速扩张。
意法半导体(ST):积极布局宽禁带半导体。推出MasterGaN系列功率集成模块,结合GaN与硅驱动。在汽车领域拥有强大影响力,正推动其GaN方案在OBC等应用中落地。
安森美(onsemi):功率和汽车半导体大厂。收购GT Advanced Technologies增强SiC衬底能力,同时积极开发自有GaN技术(如EliteSiC GaN)。提供SiC + GaN的宽禁带组合方案,满足不同汽车客户需求。
纳微半导体(Navitas):GaN功率IC的早期开创者。其GeneSiC™技术专注车规市场,拥有成熟的GaNFast™功率IC平台。与多家顶级Tier1合作,在OBC市场占据重要份额,是纯GaN技术路线的代表。
Transphorm:专注于高压GaN技术(如900V),提供JEDEC和AEC - Q101认证的器件。在高功率OBC和高压DC - DC领域提供差异化方案。
(二)国内新锐力量
英诺赛科(Innoscience):全球首个8英寸GaN - on - Si IDM厂商,产能达1.5万片 / 月(2023年)。8英寸硅基GaN晶圆量产大幅降低成本,成本较国际品牌低30%,其车规级GaN产品(如INN040W048A)已在OBC、激光雷达驱动等应用中量产上车,发展势头迅猛。
晶湛半导体(Enkris):国内领先的GaN外延片供应商,为GaN器件制造提供关键材料基础。8英寸GaN - on - Si外延片量产,客户包括台积电、英飞凌等。
华润微电子:6英寸GaN中试线投产,聚焦650V以下中低压器件。
长电科技:布局GaN器件系统级封装,提升功率密度。
华为:自研GaN电源模块,用于5G基站和数据中心。
士兰微:联合厦门半导体集团推进GaN器件研发。
三安光电:布局6英寸GaN - on - Si衬底及外延片,聚焦电力电子和射频领域。
苏州纳维:专注GaN单晶衬底,技术对标日本住友。
天科合达:以SiC衬底为主,拓展GaN外延技术。
镓未来(Gallium Future)、氮矽科技(Xinsemitech)等:聚焦GaN器件设计,积极推出车规级产品,参与市场竞争。
氮化镓(GaN)作为电动车产业的新星,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快速的发展,悄然重塑汽车电子系统的边界。从车载充电器到DC - DC转换器,从激光雷达到车载信息娱乐系统,GaN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和电动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持续降低,GaN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成为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材料之一,推动汽车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来源:pcimasia氮化镓展
2025PCIM Asia Shanghai — 上海国际电力元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览会暨研讨会将于2025年9月24日至9月2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上海电子展门票领取及更多资讯,详情请点击:2025PCIM Asia Shanghai — 上海国际电力元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览会暨研讨会
凡本网注明“来源: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络本网站,联系方式:020-38217916;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