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9 日,美国商务部的一纸禁令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震动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美国的制裁逻辑在这次政策中彻底暴露,其通过限制设备进口、审批流程等手段,试图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进行重构,以达到其在经贸谈判中的目的。然而,这一系列举动不仅未能阻挡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反而成为其崛起的催化剂。
三星西安工厂的工程师们原本计划将 NAND 闪存产线升级至 236
层,但美国的新规使这一计划陷入停滞。根据新规,所有涉及美国技术的设备进口都需要重新申请许可证,审批流程可能长达 9
个月。这不仅影响了三星西安工厂的升级计划,还可能使其原本计划在 2026 年实现的 300 层以上 NAND 技术突破推迟两年。而 SK
海力士无锡工厂的韩国高管则紧急飞往华盛顿,试图解释其 200 亿美元投资的工厂对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性。然而,美国的政策并未因此而改变。
美国的制裁政策看似针对两家韩企,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全球产业链重构实验。其通过限制设备升级,既削弱了中国获取先进存储技术的能力,又迫使三星将新增产能转移至得州泰勒工厂,那里正在建设全球最大的
NAND 生产基地,并享受美国政府 50
亿美元补贴。同时,新规的生效时间节点正好覆盖中美经贸谈判的关键期,美国试图用半导体筹码换取中国在稀土出口、新能源汽车关税等领域的让步。
韩国企业的应对策略折射出了地缘博弈的残酷。三星西安工厂在政策宣布后,立即将开工率从 70% 下调至 50%,并暂停价值 15 亿美元的设备采购计划。SK 海力士则启动“双轨制”策略,一方面通过韩国政府向美国商务部提交 237 页的技术豁免申请,另一方面悄悄在马来西亚槟城建设新厂,计划转移 20% 的 DRAM 产能。这种策略正在改变产业格局,若美国禁令全面生效,全球服务器市场可能面临 15% 的存储短缺,推高数据中心建设成本。而中国本土企业如长江存储,正加速将 232 层堆叠技术导入量产,试图填补这一空缺。
美国的政策催生了新的产业联盟。2025 年 9 月,台积电宣布与德国博世集团合作,在德累斯顿建设汽车芯片工厂,专门生产符合欧盟《芯片法案》要求的车规级芯片。与此同时,日本铠侠与西部数据的合资企业宣布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 120 亿美元建设 3D NAND 工厂,以规避对华出口限制。而中国则在加速构建本土供应链,长江存储位于武汉的全国产化产线已实现 232 层芯片量产,从光刻机到光刻胶全部采用国产设备。中芯国际北京工厂的 14nm 工艺良率已提升至 95%,并开始为华为代工 5G 基站芯片。这种“替代 + 创新”的双轮驱动,正在打破美国的封锁神话。
全球产业链的区域化趋势愈发明显。美国通过 CHIPS 法案吸引了超 500 亿美元半导体投资,而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口额在 2025 年上半年同比下降 28%,国产设备市场份额突破 40%。这种“平行体系”的形成,可能使全球半导体市场分裂为三个主要板块:以美国为核心的技术联盟、以中国为中心的内需市场,以及东南亚的低成本制造基地。
在南京江北新区,中芯国际的 12 英寸晶圆厂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改变。这里生产的 28nm 芯片,虽然制程落后于台积电的 3nm,但通过 Chiplet
技术将多个模块集成,性能达到 14nm
水平,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这种“成熟制程创新”策略,正在重塑半导体产业的价值逻辑。政策支持的力度同样巨大,国家大基金三期向长江存储注资 300
亿元,专门用于 300 层以上 NAND
技术研发;清华大学与华为联合成立的“存算一体芯片实验室”,已在类脑计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更关键的是市场需求的爆发,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突破
1500 万辆,带动车规级芯片需求增长 200%,韩国企业的困境反而成为中国的机遇,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天然的试验场。
这场由美国发起的半导体战争,最终可能成为中国科技崛起的催化剂。当三星和 SK 海力士在政策夹缝中艰难求生时,中国企业正在构建从材料、设备到设计的完整产业链。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真正的赢家或许不是技术最先进的企业,而是最能适应变局的经济体。国产半导体设备份额突破 40%,这只是一个开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雄起之路已经开启。
来源:半导体PCIM ASIA展
2025PCIM Asia Shanghai — 上海国际电力元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览会暨研讨会将于2025年9月24日至9月2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上海电子展门票领取及更多资讯,详情请点击:2025PCIM Asia Shanghai — 上海国际电力元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览会暨研讨会
凡本网注明“来源: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络本网站,联系方式:020-38217916;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