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2025/08/01

1025

震惊!全球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量子互联网新纪元真来了?_PCIM氮化镓技术展

2025年5月9日,在第九个中国品牌日活动中,电子科技大学周强教授团队正式发布全球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这一成果不仅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还在多项核心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量子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突破,有望在2026年实现多场景技术验证。

一、技术突破:氮化镓材料重构量子光源范式

(一)材料创新驱动性能跃升

团队创造性地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引入量子光源领域,攻克了高质量氮化镓薄膜制备和低损耗波导结构设计两大技术壁垒。通过引入“缓冲层”解决蓝宝石衬底与氮化镓的晶格失配问题,获得无缺陷的高纯度氮化镓晶体薄膜,其晶体质量达到国际顶级水平。同时,采用迭代电子束曝光和干法刻蚀工艺,将波导侧壁粗糙度控制在纳米级,使光传输损耗降低至 0.1dB/cm 以下,较传统氮化硅波导提升 5 倍。

(二)核心指标国际领先

波长覆盖范围:输出波长从 25.6 纳米扩展至 100 纳米,可同时支持光纤通信(1550nm)、量子密钥分发(800nm)等多频段需求,较现有氮化硅量子光源波长资源增加 3 倍。

纠缠光子对生成速率:在 200mW 泵浦功率下,每秒可产生 10⁷ 对纠缠光子,纠缠保真度超过 90%,满足实用化量子通信需求。

器件集成度:芯片尺寸仅 0.14 平方毫米,可在单一芯片上集成光源、调制器和探测器,为大规模量子芯片阵列奠定基础。

二、市场推演:开启万亿级量子经济新蓝海

(一)量子通信领域的战略价值

金融与政务安全:基于量子不可克隆原理,可构建抗量子计算攻击的加密体系。例如,在跨境支付场景中,交易信息泄露风险从传统加密的 10⁻⁶ 降低至 10⁻³⁰ 以下。

城域量子网络建设:成都已启动“银杏一号”量子互联网实验床,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将作为核心器件,实现 100 公里内金融机构、政务中心的量子密钥分发,预计 2026 年覆盖 500 个节点。

(二)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算力革命

量子机器学习加速:利用氮化镓芯片的多波长量子资源,可并行处理 16 个量子态,在图像识别任务中,特征提取速度较经典 GPU 提升 20 倍。

生物分子模拟突破:在药物研发领域,量子光源驱动的模拟系统可同时解析 1000 种化合物的分子轨道,将新药研发周期从 5 年缩短至 18 个月。

(三)低空经济与智能交通的场景落地

无人机编队通信:量子光源芯片可实现无人机群间的抗干扰通信,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数据传输误码率从 10⁻³ 降低至 10⁻⁹,保障城市空中交通系统安全运行。

车路协同系统升级:集成量子光源的路侧单元,可实时感知 300 米内车辆的量子态信息,实现自动驾驶车辆的零延迟协同决策。

三、历史意义:重塑全球量子科技竞争格局

(一)突破欧美技术垄断

核心专利布局:团队已申请氮化镓量子光源相关专利 37 项,其中 12 项 PCT 国际专利覆盖美国、欧盟等主要市场,打破了欧美在量子光源材料领域的长期垄断。

标准制定话语权:主导制定《氮化镓基量子光源器件技术规范》国际标准,推动中国成为量子通信器件标准的重要制定者。

(二)重构信息安全体系

量子加密商业化:传统 RSA 加密算法在量子计算机面前存在理论上的破解风险,而基于量子光源的物理加密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安全的“阿喀琉斯之踵”。

国家战略安全保障:量子光源芯片的国产化,使我国关键基础设施的信息防护能力提升至量子级别,为数字经济安全发展提供底层支撑。

(三)开启材料科学新维度

第三代半导体应用拓展:氮化镓从传统光电器件向量子器件的跨越,开辟了材料科学的新赛道,预计带动全球氮化镓产业链规模在 2030 年突破 5000 亿美元。

量子 - 经典融合新范式:芯片兼容传统 CMOS 工艺,可实现量子计算单元与经典控制电路的单片集成,为量子计算机的实用化提供可行路径。

四、技术优势:四大核心竞争力领跑行业

材料基因优势:氮化镓的高非线性系数(比氮化硅高 2 个数量级)和宽透明窗口(覆盖紫外至中红外),使其成为量子光源的理想载体。

制造工艺兼容:采用成熟的氮化镓外延生长和光刻技术,芯片良率超过 95%,生产成本较硅基量子光源降低 60%。

系统集成能力:芯片可直接与现有光纤网络无缝对接,无需改造基础设施,大幅降低量子通信网络部署成本。

应用场景普适:在 -40℃至 125℃宽温域内性能稳定,适用于太空、深海等极端环境,拓展了量子技术的应用边界。

五、权威验证与产业化进程

学术认可: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被审稿人评价为“量子光源领域的范式变革”。

性能实测:在成都量子通信示范网中,单芯片实现 10 公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成码率达 10kbps,较现有系统提升 3 倍。

产业落地:与华为、中兴等企业合作,计划 2026 年量产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初期产能 50 万片 / 年,主要应用于金融加密和量子传感领域。

这项成果是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清华大学、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历时 5 年攻关的结晶,不仅是中国量子科技自主创新的里程碑,更预示着人类即将进入量子互联网时代。随着 2026 年多场景验证的完成,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将彻底改变信息传输、计算和存储的方式,为全球科技竞争注入新的动能。


来源:PCIM氮化镓技术展


2025PCIM Asia Shanghai — 上海国际电力元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览会暨研讨会将于2025年9月24日至9月2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上海电子展门票领取及更多资讯,详情请点击:2025PCIM Asia Shanghai — 上海国际电力元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览会暨研讨会


凡本网注明“来源: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络本网站,联系方式:020-38217916;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

欢迎莅临:PCIM Asia Shanghai — 上海国际电力元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览会暨研讨会!

电力电子、智能运动、可再生能源、能源管理

联系我们

商务电话:

+86 20 3825 1558

公司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西路9号耀中广场B2616室

主办单位官方微信

主办单位官方微信